工信部 :预计2015年原材料增速8%_菲律宾欧博集团

    菲律宾欧博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工信部:预计2015年原材料增速8%

    来自:菲律宾欧博集团 发布日期 :2015-03-24

        工信部发布《2014年原材料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和2015年展望》报告。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原材料工业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着力推进行业管理创新,努力化解产能过剩,大力拓展下游需求,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预计2015年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增速8%左右 ,有望保持平稳发展势头。但在宏观经济调结构 、促转型的总体形势下,以及受产能严重过剩等因素影响,行业增速会进一步放缓 ,钢铁、电解铝等面临较大困难,下行压力较大。

      一、2014年原材料工业运行特点

      (一)行业生产运行总体平稳,但增速放缓。2014年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增速8.3%,较2013年下降2个百分点 ,其中石化、钢铁 、有色、建材行业增长分别为7.2% 、7.2%、11.4%和9.6% 。从产量来看 ,大部分产品增速回落,全年粗钢、乙烯、水泥、十种有色金属产量8.23亿吨 、1704万吨、24.9亿吨和4417万吨 ,同比分别增长0.9%、7.6%、1.8%、7.2% ,比2013年分别回落6.6 、0.9、7.8、2.7个百分点。

      (二)经济效益略有改善,但整体盈利水平仍然较低 。受益于铁矿石 、煤炭价格大幅下降,2014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实现利润304亿元 ,增长40%,但销售利润率只有0.9% ,仍处于工业行业最低水平 。有色金属行业全年实现利润2053亿元,同比下降1.5%。石化化工行业实现利润7652亿元,同比下降8.5%,其中炼油下降幅度较大,同比减少69%。建材行业实现利润4770亿元,同比增长4.8%。从利润构成来看,下游深加工环节占比加大 ,如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同比分别下降12.4%和13.7%,但压延加工同比增长11.6% ,建材行业中水泥制品 、轻质建材、玻璃纤维、隔热材料、卫生陶瓷等利润增速均高于12%。

      (三)主要产品价格呈现下跌或低位震荡态势。钢材价格持续低迷 ,2014年底价格指数跌至83.1点,比上年同期低16.1点 。有色金属价格总体震荡调整 ,铝价格有所反弹,但仍低于去年水平。建材产品价格总体稳定 ,全年平均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水泥价格持续下降,12月跌至316元/吨 ,比年初低39元 。1-12月石化化工产品出厂价同比下降2.6% ,石化联合会监测的188种产品价格中同比下降的占77% 。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行业结构调整加快。2014化工和有色金属行业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万亿和69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和4.6% ,增幅分别回落4.1和15.2个百分点。建材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幅与上年基本持平。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呈负增长 ,同比分别下降3.8%、17.8% 、18.7% ,产能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行业发展正从规模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
       
    (五)行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节能环保再上新台阶。2014年,钢铁行业成功产业化一批新产品,宝钢600℃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钢管、鞍钢三大系列核电用钢、武钢无取向硅钢 、太钢0.02毫米精密带钢等在下游关键领域实现应用 ,建材行业精细陶瓷、闪烁晶体、耐高压复合材料气瓶等产业化技术实现突破。节能环保方面 ,原材料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指标均有所下降,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 、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同比分别下降1.2%、16%和9.1%,乙烯、烧碱 、电石综合能耗分别下降2.2% 、3.2%和5.5%,铝锭综合交流电耗同比下降144千瓦时/吨,建材行业除尘 、脱硝、脱硫技术加速应用 ,水泥窑协同处置发展势头良好 。

      (六)出口贸易大幅增长,产品档次有所提高 。2014年我国出口钢材9378万吨 ,同比大幅增长51%,进口钢材1443万吨 ,增长2.5%。化工行业出口和进口额分别为1621亿和1865亿美元,分别增长11%和0.6% 。有色金属出口额772亿美元,同比增长41% ,进口额1000亿美元,同比下降3.2%,受印尼等限制原矿出口政策影响,铝土矿、红土镍矿进口同比分别下降49%和33%。建材行业出口361亿美元 ,同比增长5.3%,进口额受钻石等贵重非金属矿大量进口影响,大幅增长111% ,达到463亿美元。产品出口档次有所提高,电工钢板带、冷轧薄宽钢带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增加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2014年原材料领域贸易摩擦大幅增加  ,钢铁行业达到40起,范围从欧美扩展到亚非地区,化工行业美国对我轮胎发起双反调查,涉案金额达到33亿美元 ,有色行业也发生多起针对铝材的反倾销诉讼。

      二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共存 ,市场供求矛盾突出。2014年原材料工业通过严控新增 、淘汰落后、扩大需求等措施,产能利用率有所提高 。但从产能总体水平来看,仍处于高位,钢铁行业2014年底粗钢产能达到11.6亿吨,全年新开工项目2000多个 ,电解铝现有3500万吨产能中落后产能已不多 ,水泥行业2014年建成投产熟料生产线54条,总产能7000多万吨,化工行业2014年新开工项目1万多个。从市场需求看 ,国内对大宗原材料消费将进入峰值弧顶区,国内粗钢近3年表观消费量分别为6.7 、7.7、7.4亿吨,已呈现缓中趋降趋势。预计在经济新常态下,原材料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将长期存在,倒逼钢铁、石化、有色 、建材等行业加快转型调整。

      (二)环境和安全约束增强 ,市场竞争环境亟待规范 。2015年开始实施新的环保法和排放标准,相当一部分钢铁和水泥企业不能满足要求 ,钢铁企业达标排放吨钢环保投资需增加13%,运营费用约增加200元。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等特别排放限值地区 ,企业环保监管将更加严格 。同时,原材料工业企业投入大、资金占用多,普遍面临融资难 、融资慢、融资贵的问题,2014年钢铁、化工、有色行业财务费用同比分别增长21%、21%、20% ,钢铁行业财务费用是利润的3倍还多。市场竞争环境方面,一些地方还存在执法不严、企业不运行环保设施、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等情况。
       
    (三)部分关键材料保障能力不足,新材料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制约的突出问题 。2014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 ,一批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特种功能材料获得新突破,一些地方如湖南 、江苏 、广东等省份相继出台了专项资金、首批次应用补贴等政策措施,但与发达国家和战略需求相比,国内新材料产业还有较大差距 ,大量关键材料依赖进口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如8代、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已顺利投产 ,但偏光片、超薄玻璃基板、液晶材料等关键材料自给率均不超过10%,海洋勘探和采油平台用高强特厚钢板等基本依赖国外 ,2014年我国进口额最大的商品集成电路芯片,相当大部分价值由材料构成。

      三、2015年展望和重点工作措施

      2015年,随着中央稳增长、促改革 、调结构、惠民生系列政策的细化落实,特别是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以及“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国内原材料需求总体有望保持稳定 ,预计2015年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增速8%左右,有望保持平稳发展势头 。但在宏观经济调结构 、促转型的总体形势下,以及受产能严重过剩等因素影响,行业增速会进一步放缓 ,钢铁、电解铝等面临较大困难,下行压力较大。2015年重点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促进原材料工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

      一是妥善处理好化解过剩产能与稳增长的关系 。一方面坚决遏制新增产能,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和在建项目监督力度,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先进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产品调整、两化融合等有利于内生增长的投资,围绕“一带一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布局一批重大项目,鼓励钢铁 、电解铝、水泥、化肥等优强企业开展兼并重组 ,支持有条件企业在海外建立资源开采、冶炼和精深加工基地。

      二是大力拓展原材料工业产品市场需求。围绕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和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 ,强化上下游合作,积极推进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和应用 。依托高强钢筋、高性能电工钢、船舶和海洋工程用钢等协调机制,推动高端钢材应用。依托新型铝材上下游合作机制 ,加强产需衔接,推广铝合金车厢和飞机用关键铝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做好产品评价和标识管理,大力推广绿色建材。推动高分子材料在轨道交通和高端装备领域的应用 。

      三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继续深化行业管理。针对当前钢铁、化工、有色等行业下行压力突出的情况,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密切监测生产、价格、效益等运行指标,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完善行业规范管理,加强已公告企业的动态检查,逐步建立企业自我声明、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强化公告名单与金融、环保、能源等方面的衔接和联动,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建立重点产品进出口协调机制,妥善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保障出口环境。
       四是继续培育新材料产业,引导新材料产业健康发展。强化顶层设计 ,制定促进新材料发展行业指导意见。结合科技体制改革总体部署 ,推动重点新材料研发和应用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论证。研究组建新材料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专家咨询委,开展新材料统计体系、认定体系 、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风险补偿机制,以用带产 、以产促用,努力形成上下游良性互动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尽快研发突破一批、工程化应用一批 、产业化量产一批 ,实现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信息来源 :东方财富网)



    上一篇:“互联网+水泥”的“博”与“专”

    下一篇:中国建材产业期待“绿色革命”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