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中国制造2025》解读_菲律宾欧博集团

    菲律宾欧博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中国制造2025》解读

    来自:菲律宾欧博集团 发布日期:2015-07-28

        《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 、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强调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同时把“绿色制造工程”作为重点实施的五大工程之一,部署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 、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一 、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 、潮流所向

      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 ,降低能耗和物耗 ,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绿色是发展的全面要求和转型主线,循环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途径 ,低碳是能源战略调整。三者目标都是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内涵看 ,绿色发展更为宽泛,涵盖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 ,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则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形式,因此,可以用绿色发展来统一表述 。绿色发展的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 ,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 、智能 、可持续的发展,绿色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绿色经济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纷纷提出并付诸实践 。绿色经济或绿色发展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但其核心目的是为了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谋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消耗的和谐统一,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
      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十七大强调 ,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经济 。“十二五”规划中,“绿色发展”独立成篇 ,进一步彰显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心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 ,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最近,中央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专题部署的文件 ,是对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明确了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建立系统完整制度体系的方向性要求,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意见》中首次将“绿色化”作为“新五化”(即“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之一,要求把绿色发展转化成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绿色转型的最新概括和集中体现。

      二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 ,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实质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对我国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 ,也要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工业体系门类齐全、独立完整,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在500多种主要的工业品当中,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但我国工业发展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模式,工业仍然是消耗资源能源和产生排放的主要领域,资源能源的瓶颈制约问题日益突出。据初步核算,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42.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约占全球一半。原油进口3.1亿吨,占国内消费量的59%;铁矿石进口9.33亿吨,占国际贸易量的69% ;天然橡胶 、铜 、镍、铝土矿、铅锌等对外依存度超过50%,有的高达85% 。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90% 、70%,烟尘、粉尘排放量约占全国的85%以上 ;特别是对人民群众危害严重的非常规污染物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几乎都来源于工业领域。与此同时,我国工业能效、水效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其中钢铁行业国内平均能效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落后6-7%,建材落后10%左右,石化化工落后10-20%;我国万美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569立方米,还远高于日本的88立方米 、韩国的55立方米、英国的89立方米。
      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国的工业文明发展成果丰硕,但是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是对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超越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 ,而是要克服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不断缩小与世界领先绿色制造能力的差距,加快赶超国际先进绿色发展水平。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构建起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既能够有效缓解资源能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 ,也能够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增强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推动加快迈向产业链中高端 ,实现绿色增长。

      三、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内在要求

      工业是立国之本,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  。工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绿色低碳转型 、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幅提高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水平,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是参与国际竞争 、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刺激经济振兴 ,创造就会机会、解决环境问题,联合国环境署提出绿色经济发展议题,在2009年的20国集团会议上被各国广泛采纳。各主要国家把绿色经济作为本国经济的未来 ,抢占未来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加强战略规划和政策资金支持 ,绿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重要趋势 。欧盟实施绿色工业发展计划,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美国开始主动干预产业发展方向,再次确认制造业是美国经济的核心,瞄准高端制造业、信息技术 、低碳经济 ,利用技术优势谋划新的发展模式。同时,一些国家为了维持竞争优势 ,不断设置和提高绿色壁垒,全球化面临新的挑战,绿色标准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又一利器 。
      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资源能源消耗高 ,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断削弱,加之当前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下行压力较大,在全球 “绿色经济”的变革中,要建设制造强国 ,统筹利用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迫切需要加快制造业绿色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更加迅速地增强绿色综合国力 ,提升绿色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生产方式 ,改变传统的高投入  、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方式,建立投入低、消耗少、污染轻 、产出高 、效益好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这既是强国制造的基本特征,也是制造强国的本质要求。只有制造业实现了绿色发展,才能既为社会创造“金山银山”的物质财富,又保持自然环境的“青山绿水” ,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

      四、全面推行绿色制造要突出“绿色”主题

      绿色 、智能是制造业转型的主要方向 。《中国制造2025》中,“绿色”作为一个关键词出现了46次。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必须聚焦“绿色”主题,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 ,革新传统设计 、制造技术和生产方式,全面实现“绿色化”,加快构建起以“绿色”为特征的制造体系 。
      一是,加快实施传统行业绿色改造升级 。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造纸 、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加快新一代可循环流程工艺技术研发,大力开发推广具备能源高效利用、污染减量化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功能的工艺技术,积极采用高效电机、锅炉等先进设备,用高效绿色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制造流程,加快实现重点行业绿色升级 。要广泛应用清洁高效铸造 、锻压 、焊接 、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实现绿色生产;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轻量化、低功耗 、易回收等技术工艺 ,持续提升电机 、锅炉、内燃机及电器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
      二是 ,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努力在新兴领域打造绿色全产业链,增强企业绿色设计、绿色生产 、绿色技术、绿色管理能力,提高产品绿色运行、绿色回收 、绿色再生水平,鼓励应用绿色能源、使用绿色包装 、实施绿色营销 、开展绿色贸易。加快发展绿色信息通信产业 ,大幅降低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使用、运行能耗 ,推广无铅化生产工艺,发展绿色新型元器件,有效控制铅、汞、镉等有毒有害限用物质含量。积极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 ,统筹应用节能 、节水、降碳效果突出的绿色技术和设备 ,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分布式供能 。加快推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 、生物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广应用近净成形、快速成型、表面工程等绿色节材工艺技术,大力研发高性能、轻量化绿色新材料和绿色生物工艺、绿色生物制品 。加快推进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带动智能电网、智能建筑 、多网融合、智能物流等建设,促进节能减碳。
      三是 ,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 ,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不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 ,控制和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 、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 。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 、废旧金属、废弃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针对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盾构机 、重型矿用载重车等大型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实施高端再制造,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传统机电产品以及通用型复印机、打印机实施智能再制造,对老旧和性能低下、故障频发、技术落后的在役机电装备实施在役再制造。推进再制造产品认定,进一步规范再制造产品生产,引导再制造产品消费 ,推动建立再制造产品认定国际互认机制,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 ,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要大力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 ,推行生态设计 ,显著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 ,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建设绿色工厂 ,推动在重点行业建设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 、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工厂绿色化模式。发展绿色园区 ,推进工业园区(集聚区)按照生态设计理念、清洁生产要求 、产业耦合链接方式,加强园区规划设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培育100家示范意义强 、具有鲜明特色的“零”排放绿色工业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引导企业不断完善采购标准和制度 ,综合考虑产品设计 、采购 、生产、包装、物流、销售、服务 、回收和再利用等多个环节的节能环保因素,与上下游企业共同践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社会责任。壮大绿色企业 ,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推动发展绿色金融 ,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合,引导资金流向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应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领域。强化绿色监管,健全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体系 ,加强节能环保监察。进一步转变职能,创新行业管理方式,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开展绿色评价。践行绿色理念 ,大力加强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供给能力,创造绿色需求,带动绿色消费 ,引领绿色时尚,弘扬绿色文化 。

      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要强化绿色科技支撑

      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工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领域 。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发展实践表明,工业是研发投入的主要阵地,是创新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 ,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整体创新水平 。我国工业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支撑国民经济合理增速,又要实现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绿色化 、应对资源能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 ,只有坚持把创新摆在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进一步强化工程科技的支撑地位 ,才能够实现质量更优 、效率更高、消耗更少、污染更小 、排放更低的绿色发展。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技术进步和创新仍将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预计钢铁 、建材、造纸等行业资源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未来几年将出现拐点 ,进入发展的平台期 。这正是实施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的难得历史机遇。不能再以简单的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张去实现发展,而是要大力实施绿色技术创新,下大力气推动生产能力更新和绿色化。
      未来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绿色化、智能化,而绿色化、智能化关键在于重大绿色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应用,在于先进工程科技的不断突破和坚实支撑。回顾工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决定着工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工程科技的集中创新和推广应用更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直接的动力 。要把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一步突出绿色工程科技的战略支撑作用,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加快研发应用技术先进、经济可行的实用技术,积极组织实施能够统筹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集成化、系统化绿色解决方案。 (信息来源 :国家工信部官网)

    上一篇 :智能制造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 ”重要推手

    下一篇: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国制造2025》解读

    
    XML地图